Szopen Xiao

社会心理学笔记

2014-04-25

  1. 动机理论:利益行为驱动
  2. 学习理论:模仿行为,单向影响
  3. 认知理论:分组认知
  4. 决策理论:多种条件产生后果的最高期望利益分析
  5. 相互依赖理论:双向影响,利益共同体
  6.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角色影响,或者说社会文化影响
  7. 进化社会心理学:由生物环境反射后的累积经验,并向后代传递
  8. 现代社会心理学:包括利他主义,利益驱动

__社会认知:__根据社会环境获取的信息,形成推理的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 收集信息过程:

  1. 事先预期:在进行某一事件时,对其进行的分析,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在收集信息的前面,从而影响信息收集
  2. 信息中的偏见:由于小样本原因,样本中存在偏见,所以从而产生了整体偏见,另外由于事先预期中出现的偏见,也有可能使心理上产生更加重视支持偏见的信息
  3. 小样本:大部分,信息收集都是不全的,所以很容易出现错误判断,而人们通常会相信自己的推理,并用来作为整体的直观看法
  4. 信息取样:信息取样主要指过往案例对自己的影响

__负面信息影响:__通常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人们更相信负面信息,因为从利益角度来说,负面信息有助于自己避免直观利益受损

__整合信息:__就是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形成推理

__共变判断:__所谓一般性观点对决策产生的影响,这个过程往往不符合理性模式

__错觉关联:__先前预期使两个事物之间产生联系,导致认为被关联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有了影响,其二,就是所谓的对独特性,如果两个事物之间有某些非一般的特性,被认为它们具有关联。

__框架效应:__就是考虑利益与考虑损失所产生的决策是不一样的

__情绪与推理:__自身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同样会影响其他人的判断。当然负性情绪对于判断的影响会小于正性的情绪

__适宜性情绪记忆:__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记起来的事的快乐程度与当前快乐程度相当

__动机和推理:__高动机水平对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与判断本身的属性有关,对于难度较低的判断,高动机水平能够提供高判断的准确性,对于难度较大的判断,高动机水平会降低判断的准确性

__自我服务:__人们通常信息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不会发生

人们一般自以为知道的要比他们实际知道的要多,自认为很有知识的人往往收集较少的信息,从而使决策产生问题

__推理:__与标准模式相比,社会推理的精确水平似乎有限,社会知觉者因为事前预期而拒绝与忽略某些信息,对自己令人不解的推理会感到忧虑,第二是困惑,意识自己推理出现偏差

社会知觉者在推理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错误,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大部分可以迅速弥补错误。

__基模:__在解决问题时,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来解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这些信息就是基模。它是一种认知结构,代表了某个特定概念的有组织的知识。

推理过程并不需要人的意识的介入。

许多基模包含着“原型”,所谓原型就是一个基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当然其与某些特殊个体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与基模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会自动发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基模的优点:

  1. 基模有助于信息加工
  2. 基模有助于回忆 与基模一致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与基模不一致的信息容易被忘记,可能是不一致的信息比较难于学习的缘故。单是当基模刚刚发展或对某个领域非常熟悉时,不一致的信息记忆效果很好。中等构建程度的人则容易记住与基模相一致的信息
  3. 基模加快信息处理 但是对于成熟基模,复杂而又必须的信息时则会降低处理速度
  4. 基模有助于自动推理
  5. 基模可以添加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加入一些与基模一致的信息来推理那些我们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说,基模的不同导致关注点不同
  6. 基模有助于解释
  7. 基模提供预期 基模包含了一些对未来的预期。
  8. 基模蕴含情感 当环境与基模一致的时候,基模中蕴含的情绪就会被引发出来,就是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叫着基模的情绪驱动。 当单一感受时,带着基模想一想,会强化该基模中的情绪,但是某些复杂情况则会让你困惑。

基模的缺点

  1. 基模的加工是有选择的,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时我们是依据基模来补充,即便信息错误, 2. 我们会错误的应用已经成熟的基模来处理当前并适合事件。
  2. 基模一旦形成,通常我们不愿意修改

人格是基模的一种。

普遍性:

  1. 所有人都有某些基模,比如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事件的基模
  2. 不同文化下的人具有不同的基模

__代表性策略:__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是把信息同基模相匹配,并评估这种匹配的真实性

__错误关联:__将看似有关联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而实际上并没有关联

__可得性策略:__根据头脑中能够想起的一个例子的容易程度或者想起这样例子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事件的可能性和频率。这是一个有效估计事物发生频率的工具。但是当某类现象或事件的出现概率不变时,有一些带偏向的因素就会提高或降低其可得性。

__模拟策略:__根据当前事件进行的后果推理。 当一件不正常的或者期望之外的事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想象按正常情况下会的但与实际不一致的结果,这个过程叫反现实推理。

__上坡式改变:__人们通常只会对某些事件或行为产生较好的期望,而不会设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上坡式改变,如假想的改变只包含可能发生的前因叫做下坡式改变。

__反现实推理好处:__能使人的感觉更好一些(上坡式改变)。能让人吸取教训(下坡式改变)

模拟对人的期望,归因,印象形成和情绪都有广泛影响。

__锚点和调整:__社会信息通常是模糊的,通过参照点或锚点来降低模糊性然后通过一定调整来做出最后的结论。

基模的选取:

  1. 本性特点:根据信息决定使用那些基模,并且只选择结构化的信息块,然后根据期望与经验对发生在行为序列中的变化作出反应调整。
  2. 突出性:在环境中处于突出位置的信息也影响人们对基模的选择。

  3. 角色:一个人的角色信息通常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基模,而把具体性格信息放在稍后的位置。角色基模比人格特质更加有助于人们记忆。

  4. 首因效应:通常对最早出现的信息决定了采用何种基模,因为这个信息是信息机构的起点。因此首因效应的基模对人的作用更大一些。

  5. 启动效应:当一个基模被使用后,他会对随后的新信息产生影响。但有先决条件,就是先前使用的基模在内容上能够解释后来的信息。不能没有任何关联。 内隐认知:过去的经历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现在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过程

  6. 重要性:信息对人的重要性会决定基模的使用。以及分析信息所花费的时间。

  7. 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我基模,这些有组织的关于自我的知识构成了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自我基模通过这些信息产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会影响着他对别人的认识。 所谓结构的要求是指人们多大程度上使用基模来简化他们的经验。那些结构需要人更加依赖认知基模。当遇到某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结构,或者说需要某个问题的确切答案时,人们会更多的使用基模而不是一些零散信息。

  8. 目标:社会知觉者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样的基模可能被激活。人的目标是信息加工处理活动的引发原因之一。

使用基模的时间: __信息的双重加工:__人有两种信息加工系统:一种是快速的,启发式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另外一种是系统的,从信息中进行构造判断的过程。这两种加工模式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1. 结果依赖性:当结果依赖外界的情况下,你会较少使用基模,而更多地注意外界信息。特别是那些与你的基模不一致的信息。与你有很强利害关系时。

  2. 辩解责任:决策者的辩解责任,让人们更多地注意数据而非依据他们的基模。

  3. 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下,人们倾向于多用基模进行决定 结论:当有要求更准确的判断时,人们会更多的研究数据。但是与基模特别吻合时或者没有特别动机来检验数据时,会倾向于使用基模。

行动中的基模:

行为既可以知觉为低层次的行为表现,也可以知觉为较高层次的行为目的。  
行为认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独特的行为都有潜在意义。  
高层次认同行为比低层次认同行为更具有灵活性   
那些高层次认同行为比低层次认同行为更容易获胜   
有时候我们认同行为的某个水平,从而使得我们能够避免感受整个事件的真正含义。比如回避负面意义时,会将行为认同为较低水平  

证实假设检验:

  1. 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知觉者对另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导致此人采纳这些被预期的表现与行为就叫自我实现预言
  2. 当期望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基模不仅会影响我们信息的收集和解释,而且会使得环境与我们的基模相一致。当事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对其影响程度。但条件是期望不违背当事人的自我概念。

个体知觉:人们应用他们能够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个过程就叫个体知觉。

印象形成判断规律:

  1. 观察者在少量信息基础上,迅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赋予他人一些通常的特质
  2. 观察者特别关注到的是被观察者的显著特征,而不可能对所有的方面都给予注意,我们注意到的是那些使他人与众不同或者不同寻常的品质
  3.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他人行为发生的情境并从种推导其意义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